高棉語翻譯

三、案發現場


1、〈尋覓熱帶的椅子:論龍瑛宗一九四O的小說〉(2000)提要:


  「歷史的建構佈滿了撰寫者〈史家〉與讀者〈群眾的期待〉視野與文化想像。」〈p.118〉這篇論文的主旨在於爬梳台灣文學史的建構過程中,分歧詮釋群體如何「發現台灣」。關注在兩個階段,一為戰時島田謹二「外埠文學論」和黃得時台灣文學史論引發的辯論;一為戰後早期「橋」副刊激發的論辯翻譯兩個階段的時空佈景當然存在著差別,可是當地的台灣文學卻一樣被消音、隱藏,在「日本化」、「再中國化」的文化強權慾望壓迫下,不得不證實主體的存在或者澄清立場翻譯這兩個階段台灣作家建構的文學史,毋寧是作為一種「反抗論說」翻譯賴和歷史地位在這兩個階段都被台灣作家肯認、確立,甚至變成一種「本土性」的符碼,以抵抗「殖民性/文化威權」的狂妄自大。

2、凶器



2
、〈發現台灣:日據到戰後初期台灣文學史建構的歷史語境〉(2001)提要:


  這篇文章的主標典出〈熱帶的椅子〉,行文的某些理念是可以相通的。殖民性、現代性、本土性三足鼎立的脈絡更為清晰可見(只是本篇拉進非台灣被殖民時空下的沈從文,故在會商沈時將殖民性的色采抹去,以本錢主義體系體例彌補)。文章起頭處對照魯迅、賴和這一輩所謂「啟蒙常識分子」的作家,和三、四O年月的沈從文、張文環對待現代性、本土性的態度,實可置入「差別的文學現代性經驗」這一命題下。至於把鄉土/本土當做身處本錢主義/殖民主義下的救贖之道的沈、張兩人,某種水平上都是種烏托邦的塑造,可是沈從文「沒想過要改變世界,他只是想保存文學中的最後一方淨土......與其說是作家的浪漫想像,毋寧是作家境德意識的化身......過分抽離實際而顯得虛無飄渺。」而張文環「試圖改變唯有『同化』、『做日本人』才是台灣人前途的殖民政策......透過鄉土特殊性與人性遍及性來化解台灣人非同化不可的壓力。」可以說沈從文的鄉土烏托邦只是種浪漫主義農歌式的對逝去的美妙,聊寄相思惆悵;張文環的烏托邦則意欲追尋殖民壓迫下具有抵抗氣力,那特別的、沒法被打劫的台灣鄉土倫理與哲學翻譯張文環的鄉土形象其實和龍瑛宗讓步型人物的形象所象徵的是千篇一律,一種避免殖民地小常識分子心靈荒涼的救贖之道。(嘉立)





3、〈鄉土即救贖:沈從文與張文環鄉土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2002)概要:


如斯「從後殖民概念會商世代差別」,可說是陳建忠書寫日據台灣文學研究的底蘊核心。華頓翻譯公司將陳建忠在2007年出版的《台灣小說史論》(麥田,2007)裡寫的〈差別的文學現代性經驗〉當做是他研究日據期間的蓋棺論定。在這篇文章中,「從後殖民概念會商世代差別」的旨趣並沒有改變,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的《殖民與後殖民文學》也依然是他靈感的泉源,但值得注意的是,陳建忠用以統攝世代差別的殖民性起頭和現代性、本土性睜開辯證思考:「......在殖民地下知識份子對現代性的接受時,也同時展現他們思考若何看待本土性翻譯......這些小說所揭示的文學現代性,以及他們對殖民現代性的迎拒態度,組成了接頭這些小說的張力地點。」(p.26-27)由此而觀之,陳建忠用來切割文本的後殖民論說之刃,歷經幾年砥礪,已從容易將知識份子放入殖民者/被殖民者(榨取/被榨取者)二元對峙的陷阱,延展成「多重現代性」的劇本翻譯在這個劇本下,日據期間台灣常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才得以獲得更為深入、寬闊的計議空間翻譯「差別的文學現代性經驗」這個命題成立的軌跡,也就是陳建忠逐步將現代性和殖民性、本土性三方彼此拉扯、結盟的狀態置入調適的過程,在底以下出討論的三篇文章可以發現其痕跡。

頹廢型常識分子隱喻著什麼?

  龍瑛宗筆下的人物經常被指認為蒼白而頹廢,情節與時空靠山也往往缺少歷史感。但與其說是創作上的失敗,「這種闕如一方面是殖民地作家遭到殖民壓迫的證實;另一方面則把後臺問題留給同時期人去心照不宣翻譯」〈p.50〉另外我們也能夠調查到頹喪行常識分子失重狀態來自於「〈進步的他們〉與傳統事物的討厭與疏離,其目的是完全地進入日本的文化體系獲得認同接納翻譯」〈p.50〉,從這裡我們看出了殖民性和現代性共謀,知識分子心靈在提高話語催眠下與本土性展開拉鋸戰,終而造成心靈荒涼的現象。

1、主角


鄉土即救贖

  一九四O年代的台灣文壇籠罩在戰時體系體例下,除了漢文書寫對象被剝奪,作家的思想更遭到周密的監控,「文學奉公」高唱入雲。台灣文藝家協會及其機關誌《文藝台灣》,可視為殖民性的代表,與島田謹二提出的「外埠文學」闡述相唱和,揭示以日本人為中間、以台灣為「他者」的「殖民註視」,一種文學的殖民主義。而介入《文藝台灣》、服膺西川滿浪漫美學的龍瑛宗,一向為人質疑其民族立場。但從他揭曉的〈「文藝台灣」作家論〉一文,可發現龍瑛宗立足本土性(泥地書寫),企圖翻轉殖民主義把台灣他者化的消費式書寫。陳建忠強調:龍瑛宗作為一位殖民地常識分子與作家,是若何在殖民情境下被制約、形塑,從而試圖尋覓一種「保存哲學」以避免於主體的精力割裂翻譯〈p.44〉

   陳建忠目前在清華大學台文所擔負助理傳授翻譯1997年碩士畢業後,關注的場域指向日據時期文學舉動,頒發一系列商量殖民地下不同世代知識份子思想型態的論文,如〈殖民地小常識分子的噩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97)、〈思惟疑心者--巫永福小說〈首與體〉中的留學生形象〉(97.6)、〈新興的悲哀--論蔡秋桐小說中的反殖民現代性〉(00.6)等等,而在這此中,聚光燈核心可說是打在「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身上翻譯2001年,陳建忠便以〈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惟研究〉(後由高雄春暉出書社於2004年出版)取得博士學位。陳建忠固然以日據期間的研究著稱,但他亦善於解析戰後早期、五O年月台灣文學樣貌,近些年來更以其為主軸,涉足台灣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從陳建忠主持的研究計畫,如「文化帶領權的建構與崩解:台灣反共文藝論說研究(國科會,93年度)」、「歷史敘事與批評話語:兩岸「新歷史小說」研究(國科會,95、96年度)」、「民族國度想像,及其裂縫:一九5、六O年月台灣反共(歷史)小說與中國革命歷史小說比較研究(國科會,97年度)」等等,或可揣測他將來的走向。


陳建忠論文導讀

  龍瑛宗在抵抗「外地文學論」時提出的本土關切,其實早已具象化在作品中,亦即「讓步型人物」。讓步型人物可視為龍瑛宗在紊亂的時期一種「謝絕繼續腐化的宣佈」〈p.51〉、一種如何安身立命的人生觀。在這些人物身上。龍瑛宗「強化了老家能夠收留失意客的落拓憂鬱的現象,鄉土於今城了解救都會小常識分子的象徵符碼。」龍瑛宗其實一向在測驗考試著超脫出殖民地小常識分子的噩夢,始終在尋找有光的出口,而誰人方向,也許是某種本土性的回返。

  陳建忠在他的博論〈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裡這樣說:「......知識養成與時期影響的差別所形塑的常識分子不同的思想型態,其呈現的奇特之時空意義與歷史感化。『世代』(generation)的問題,在日據期間常識份子思想史是亟須展開的課題翻譯」(p.2,春暉,2004)這段話可以分成兩層意義,第一層突顯歷史的橫切面/共時性素材,對某個特定「世代」的常識分子價值判準的捏塑;第二層則是從「世代」和「世代」之間的差別,得見時空的縱切面/歷時性變化。也就是說,陳建忠的研究態度,一方面看護「世代」和「世代」間的差異安在,另外一方面也意欲爬梳造成這些差異的林林總總政經社歷史佈景。以此為基礎,介入日據期間文學研究範疇的書寫,陳建忠其實還欠缺一個具有統整性的學術話語作為方式論翻譯陳建忠接著說:「每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對於殖民主義的立場與思考......他們的文學基於表達他們對於殖民主義的概念......(而造成)氣勢派頭懸殊的文學作品泛起。」(p.12)陳建忠將日據期間台灣新文學作為抗拒(或思考若何看待)日本殖民主義榨取的文原本浏覽,引進後殖民理論,強調後殖民的「後」不只涉及殖民狀態消除,早在殖民狀況伊始就已存在。這個觀念統攝了上文述及的「世代」問題,亦即陳建忠以後殖民品評,評論辯論各個分歧的時空脈絡下,常識分子以何種姿態和殖民主義互動、「尋找熱帶的椅子」。



引用自: http://blog.roodo.com/twls/archives/7512331.html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公司02-7726093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翻譯社
    全站熱搜

    hodgesv6415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